南充環(huán)宇石業(yè)雕塑有限公司
電話:0817-3339940
手機:18990832971(劉先生)
15328872339(胡女士)
Q Q:983633136
郵箱:983633136@qq.com
地址:南充市高坪區(qū)南江鄉(xiāng)天云寺村二組
網(wǎng)址 :www.mancomsystems.com
中國辛亥革命(1911年)以來的雕塑藝術,有了進一步的發(fā)展,在普及與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。
概況 進入20世紀后,中國傳統(tǒng)的宗教雕塑已處于衰落時期,民間小型雕塑雖很繁榮,但未能成為主流。辛亥革命時期,即有青年赴英國、美國、日本等國學習雕塑。五四運動前后到20世紀30年代,又有更多的美術青年先后赴加拿大、法國、日本、比利時等國學習雕塑。他們歸國以后,舉行的雕塑作品展覽,促進了中國架上雕塑的發(fā)展。他們大多從事藝術教育,成為中國近現(xiàn)代雕塑藝術的開拓者。中國藝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始于1920年,其年上海美術??茖W校設立雕塑科,之后杭州藝術??茖W校、北平藝術??茖W校等相繼設立雕塑系、科。比較大的創(chuàng)作有為紀念孫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紀念像和設計抗日戰(zhàn)爭英雄紀念碑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雕塑創(chuàng)作又有巨大發(fā)展,各美術院校普遍建立雕塑系,并選派留學生、研究生到蘇聯(lián)學習。中央美術學院先后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舉辦兩屆雕塑研究班,1956年還成立了中國雕塑工廠。1958年4月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落成,為建設城市大型紀念碑雕塑創(chuàng)作提供了重要經(jīng)驗。1982年2月,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提出《關于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》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同年8月,由城市建設環(huán)境保護部、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共同召開了全國城市雕塑規(guī)劃、學術會議,并成立全國城市雕塑規(guī)劃組和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,領導全國城市雕塑創(chuàng)作活動,雕塑創(chuàng)作活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。雕塑工作者總結了1958年“大躍進”期間不顧藝術質(zhì)量,濫造大型雕塑和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大造領袖像的兩次教訓,提出積極穩(wěn)步的方針:制定規(guī)劃,進行試點,陸續(xù)建造了一批城市雕塑,包括紀念碑雕塑、園林裝飾雕塑等。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84年,已建立室外大型雕塑326座,其中大部分是1976年以后所創(chuàng)作的,對美化環(huán)境、改變城市景觀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架上雕塑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,在各種展覽會上出現(xiàn)了較多的肖像作品,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與少量的浮雕。最早有留學美國、英國攻雕塑與油畫的李鐵夫,他與梁竹亭、陳錫鈞都作過孫中山像。較早的肖像作品有:李金發(fā)的《蔡元培像》(1925年),江小鶼的《馬相伯像》、《譚延闿像》、《胡文虎像》,張辰伯的《梁啟超像》,潘玉良的《王濟遠像》,張充仁的《春》,廖新學的《少女》,滑田友的《陳散原像》,梁竹亭的《高劍父像》,王朝聞的浮雕《毛澤東像》等。抒情性作品有黃土水的《山地牧童》,張充仁的《春》雕塑,柳亞藩的《人類的悲哀》,金學成的《少女》雕塑,滑田友的《沉思》、《轟炸》,傅天仇的《抗戰(zhàn)八年贊》、《暴風雨》,葉絡、蘇暉等的民間彩塑和滕白也、鄭可等人的動物雕塑等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架上雕塑創(chuàng)作有了新的發(fā)展。20世紀70年代以后,木、石、青銅等硬質(zhì)材料得到廣泛應用,在雕塑語言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大進步。代表性作品有:袁曉岑的《母女學文化》(1951年)、潘鶴的《艱苦歲月》(鑄銅,1957年)、龍德輝的《覺醒》、郭其祥的《百萬農(nóng)奴站起來》(1960年)、田金鐸的《稻香千里》(石雕)、孫紀元的《草原民兵》、陳道坦的《大慶人》(1964年)、劉煥章的《少女》(木雕)、王濟達的《邊防英雄》(1972年)、唐大禧的《海的女兒》(石雕,1977年)、張德蒂的《小達娃》(1979年)、程亞男的《夏天》(木雕,1979年)、田世信的《歡樂柱》(木雕,1982年)、劉小岑的《家鄉(xiāng)的河》(鑄銅,1984年)、楊冬白的《飲水的熊》(石雕,1984年)等。在肖像雕塑方面,比較突出的作品有:王朝聞的《劉胡蘭像》(1951年,后來放大為大型紀念碑雕塑)、張松鶴的《魯迅》(1974年)、賀中令的《白山魂》(石雕,1984年)、邢永川的《楊虎城將軍》(石雕,1984年)、錢紹武的《江豐》(石雕,1984年)等。此外,還有周輕鼎、王合內(nèi)、劉政德、周國楨、滕文金、鄭于鶴等人創(chuàng)作的各類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廣泛的影響。
大型紀念性雕塑、園林雕塑 紀念性雕塑較早出現(xiàn)的有作于民國初年的《史堅如像》。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,許多雕塑家都創(chuàng)作過孫中山紀念像,分別建立于廣州、北京、武漢、成都、南京等地。較早的為1925年11月建于上海市中心的《孫中山立像》(江小鶼作)。1935年曾進行孫中山像評選活動,獲得首選的為滕白也所作《孫中山演說像》。
在此前后,雕塑家們?yōu)橐咽攀阑蛟诟锩窢幹袪奚拿裰鞲锩覄?chuàng)作了不少紀念像。如陳錫鈞作的《程壁光銅像》,李金發(fā)作的《鄧仲元像》、《伍廷芳像》,江小鶼作的《陳英士像》、《黃興像》等??谷諔?zhàn)爭時期和勝利后,王子云、王臨乙、梁竹亭等人曾設計或創(chuàng)作過抗日英雄紀念碑,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劉開渠1934年所作《八十八師淞滬陣亡將士紀念碑》(鑄銅,建于杭州西湖)、《無名英雄銅像》(鑄銅,1943年,建于四川成都)。戰(zhàn)斗在敵占區(qū)的新四軍美術工作者在槍林彈雨中創(chuàng)作了《新四軍鹽阜區(qū)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》(1943年)和《新四軍淮北解放區(qū)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》(1944年),塔上分別鑄有新四軍戰(zhàn)士鐵、銅像,為蘆芒所設計。在黑龍江哈爾濱烈士紀念館,由蘇暉等人合作創(chuàng)作了《無名英雄紀念碑》(1948年)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,為緬懷在革命斗爭中犧牲的先烈,各地先后建造了不少紀念碑,如1949年在山東臨沂建立的《革命烈士紀念塔》,1955年在遼寧大連建立的《蘇軍烈士紀念碑》(青銅,盧鴻基作)。20世紀50年代規(guī)模最宏偉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創(chuàng)作活動。該碑是根據(jù)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(xié)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興建的。1952年8月1日動土,1958年5月1日揭幕。
紀念碑按照民族形式設計,形式崇高、肅穆,碑高37.94米,碑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分嵌有10塊反映中國人民近百年來革命斗爭史跡的大型浮雕,為雕塑家、畫家共同設計,由優(yōu)秀民間藝人雕刻而成。內(nèi)容為:《虎門銷煙》、《金田起義》、《武昌起義》、《五四運動》、《五卅運動》、《八一南昌起義》、《游擊戰(zhàn)》和《勝利渡長江、解放全中國》、《支援前線》、《歡迎人民解放軍》。浮雕高2米,總長40.68米,參加創(chuàng)作的雕刻家有劉開渠、滑田友、王臨乙、曾竹韶、張松鶴、蕭傳玖、傅天仇、王丙召等。其他重要的烈士紀念碑還有:《英勇就義──雨花臺烈士紀念碑》(石雕,南京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79年),《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紀念碑》(石雕,四川石棉縣,許寶忠、高彪、葉宗陶作,1982年),《渡江勝利紀念碑》(石雕,南京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86年),《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》(青銅,四川瀘定縣,隆太成、葉毓山作,1986年),《歌樂山烈士紀念碑》(石雕,四川重慶,江碧波、葉毓山作,1986年)。屬于工礦史紀念性雕塑的有《克拉瑪依礦史紀念碑》(水泥,新疆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84年)等。革命家、烈士、文化名人的紀念像,重要的有蕭傳玖作的《魯迅像》(青銅,上海,1956年),尹積昌、詹行憲、廖加復作的《孫中山像》(水泥,廣東,廣州,1958年),馮德安、程義宏、高全芳作的《劉文學像》(水泥,四川,1961年),龐乃軒、楊美應、趙判吉作的《雷鋒像》(玻璃鋼,1971年),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《毛澤東像》(石雕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77年),上海宋慶齡墓的《宋慶齡像》(石雕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83年),章永浩作的《馬克思、恩格斯像》(石雕,上海,1984年),李維祀作的《林則徐像》(青銅,福州,1985年),應真華、仲兆乃、許叔陽作的《秋瑾像》(石雕,浙江,杭州),劉開渠作的《蕭友梅像》(青銅,上海),曾竹韶作的《孫中山像》(青銅,北京,1986年),傅天仇作的《周恩來像》(青銅,天津,1986年)等。
在城市環(huán)境雕塑方面,較早的成功作品是北京農(nóng)業(yè)展覽館兩座群像雕塑,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集體創(chuàng)作,完成于1959年。作品融會了西方雕塑和民族雕塑技法的長處,以群像形式表現(xiàn)出了中國人民昂揚奮發(fā)的自強精神。較早出現(xiàn)的大型園林雕塑作品為哈爾濱沿江公園的《天鵝》(蘇暉作,1963年)等組雕。
與城市環(huán)境結合得比較好的優(yōu)秀作品有,建于廣東珠海市海濱的《珠海漁女》(石雕,潘鶴、段積余、段起來作,1982年),重慶長江大橋橋頭組雕《春夏秋冬》(鋁合金,集體創(chuàng)作,1984年),分別建于北京和平里的《和平鴿》(青銅,王一林作,1984年)、正義路的《讀》(石雕、司徒兆光作,1985年)、湖北武漢東湖風景區(qū)的《寓言組雕》(石雕,劉政德作,1985年)等。廣州越秀公園的《五羊群雕》(石雕,尹積昌、陳本宗、孔凡偉作,1959年)和深圳市委大樓前的《開荒?!罚ㄇ嚆~,潘鶴作,1984年)被視為城徽或一個新興城市的精神象征。
應外國邀請或贈送給外國的大型雕塑作品,比較重要的有《吉布提共和國烈士紀念碑》(青銅,吉布提人民宮,李守仁作,1985年),《和平》(石雕,日本長崎和平公園,潘鶴、王克慶、郭其祥、程允賢作,1985年),《走向世界》(青銅,瑞士洛桑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,田金鐸作,1986年),《白求恩像》(石雕,加拿大蒙特利爾市,司徒杰作,1986年)。
民間雕塑與大型泥塑群像 近現(xiàn)代各類民間雕塑藝術相當繁榮,出現(xiàn)一些杰出的民間藝術家。比較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天津泥人張藝術的代表作家張明山作的《蔣門神》、張玉亭作的《鐘馗嫁妹》、張景祜作的《惜春作畫》,江西南昌范振華的木雕人像,廣東石灣劉傳的人物陶塑、區(qū)乾的動物陶塑,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頭像,以及北京湯子博、郎紹安等人的面塑等。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,部分專業(yè)雕塑家學習、汲取民間泥塑經(jīng)驗,和民間藝人一起創(chuàng)作了一些以階級教育為題材的泥塑群像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四川大邑的《收租院》,共有與真人等大的泥塑人像114個,真實地表現(xiàn)了土改前農(nóng)民向地主繳租時受到的敲骨吸髓的剝削情景。此外,在一些工廠、礦山也有過一些類似性質(zhì)的作品。